“特”寫的華章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輝煌60年巡禮
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需從源頭抓起。圖為在湖北省宜昌市一家電梯企業,工作人員正在檢查電梯產品的質量。
游樂場里,一條條“巨龍”伴著聲聲歡呼凌空飛躍;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空中閣樓”沿著鋼索逶迤向前;藍天白云下,一只只鐵臂老鷹抓小雞似的搬移重物;幢幢樓房中,一臺臺電梯為乘客帶來上上下下的享受……它姓“特”,不是位于高空就是處于高速,不是在高壓下就是在高溫中,它就在我們身邊,潛伏著風險,但生產生活一刻也離不開它,它就是特種設備。
特種設備特殊的風險,讓它從一誕生就受到特別的關注。蒸汽革命剛剛啟動,鍋爐壓力容器等特種設備就被大多數國家強制監管。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幾代特種設備工作者與全國人民一道奮力拼搏,不斷改革創新,在依法治“特”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為保安全、促發展、惠民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種設備事故率下降了30多倍,特種設備戰線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艱難探索 “炸”出一片新天地
“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是一項特殊的工作,特殊的工作需要特別的神經。每一天,你都要緊繃安全神經,趕上重大事件,你就必須是一個特種兵。”戰非典、抗強震、保奧運,始終奮戰在特種設備戰線的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局長宋繼紅,憶起往昔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不由得心潮澎湃。
翻開泛黃的筆記本,宋繼紅向記者回顧了我國特種設備戰線風起云涌的60年變革歷程。
特種設備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海、沈陽、哈爾濱等地。解放前,上海由自由職業者組織的鍋爐檢驗師協會,對鍋爐、壓力容器、電梯進行定期檢驗。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工業相對落后,特種設備數量不多,只有個別省市和地區的勞動部門實施鍋爐安全管理,例如,1949年,黑龍江省松江市的勞動局勞保科負責鍋爐安全工作;1950年,上海市將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管理和檢驗業務,由工務局劃歸勞動局。
1955年4月25日,國營天津第一棉紡廠發生一起鍋爐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9人受傷,工廠停工280小時。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在原勞動部設立國家鍋爐安全檢查總局,開展鍋爐、壓力容器、起重機械的監管工作,拉開了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序幕。
1958年,因政府機構改革,機構和人員受到削弱。“文革”開始后,安全監察工作基本終止,過去打下的基礎也基本消失。特種設備事故逐漸步入高發期。1978年全國鍋爐、壓力容器共發生重大事故650起,其中爆炸事故255起,超過1965年的10倍,死亡153人,受傷600人。1979年,連續發生的3起惡性事故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作出了恢復和進一步加強安全監察機構的決定。從1980年開始,全國各地勞動部門把檢驗檢測工作從監察機構中獨立出來,紛紛成立鍋爐檢驗所,或者改編原先成立的鍋爐檢修所,并與鍋爐制造、安裝、修理脫鉤,成為在用鍋爐定期檢驗的專業隊伍。在設備簡陋,檢驗裝備技術水平不高、專業人員少、資金缺乏的情況下,開始了“一把榔頭、一只電筒”的艱苦創業。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種設備數量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職能整體劃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步入快車道。
“特種設備監察工作既要保安全,又要促發展。肩頭任務艱巨。”宋繼紅表情凝重地說:“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形勢,作為國家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我們深刻認識到:狠抓特種設備質量提升,確保特種設備安全,責任重大;加快推進節能降耗,大力促進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關系重大。”
讓宋繼紅欣慰的是,在不斷實踐中,我國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過程安全監察制度。質檢總局成立后,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進入了發展最快、效果最明顯的時期,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安全監察、檢驗機構逐步健全,依法行政全面實施,改革創新積極推進,科技進步長足發展。
“1978年,全國共有鍋爐18萬臺,壓力容器(含氣瓶)共700萬臺(只),鍋爐、壓力容器共發生重大事故650起,死亡153人。2014年,全國共有鍋爐64萬臺、壓力容器323萬臺,氣瓶1.4億只,鍋爐、壓力容器、氣瓶共發生事故69起,死亡80人。在設備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特種設備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明顯下降。2014年特種設備萬臺設備死亡率為0.39,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宋繼紅滿臉興奮地說。
如果說,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因為爆炸事故而誕生,那么,我國特種設備相關產業60年來則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目前,我國已有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單位4萬多家,形成了從設計、制造、檢測到安裝、改造、修理等完整的產業鏈。我國已經成為超臨界電站鍋爐、加氫反應器等重型壓力容器的最大生產國,電梯制造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橋式起重機的最大吊裝能力已達2.2萬噸、位列世界第一,非重復充裝焊接鋼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出口國。
依法治“特” 有“規矩”成方圓
1982年以前,鍋爐、壓力容器、起重機械安全監察工作主要依靠規范性文件和標準實施。原勞動部先后頒布了《蒸汽鍋爐安全規程》《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起重機械安全管理規程》《事故報告辦法》《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等安全監察規程。這些規范的頒布與實施,推動了安全監察工作向經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掀開了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規體系局部建設的序幕。
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確立了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的基本制度,開啟了依法行政的先河。《暫行條例》總結了我國安全監察工作的經驗,初步確定了對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等7個環節實施全過程安全監察的基本制度。《暫行條例》的頒布,為當時我國建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制度提供了法規性依據,為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工作的正規化指明了方向。
如同一臺設備存在生命周期,《暫行條例》施行近20年后,漸漸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須進行“維修”“改造”才能保持生命力。2001年6月,質檢總局向國務院提出了修訂《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的建議;2003年2月,國務院頒布《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2009年3月修訂,將監管范圍確定為8類,明確了節能監管的具體要求,增加了事故調查處理的職能。
2013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特種設備安全法》,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對各類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作統一、全面規范的法律。宋繼紅說:“《特種設備安全法》使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依法治國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我國特種設備安全工作中的重要里程碑。”
1955年,國家鍋爐安全檢查總局成立時,僅在行政機關中設立安全監察機構,既負責安全監察,也實施檢驗。1978年,原國家勞動總局重建鍋爐安全監察局后,一邊完善監察機構,一邊建設檢驗機構,逐步形成安全監察與檢驗雙軌制的體制。《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確立了設計、制造、安裝、修理、改造、使用和檢驗7個環節全過程“安全監察”的基本制度,明確了安全監察機構和檢驗機構各自的職責。《特種設備安全法》在繼承兩個條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分類的、全過程監管制度,建立了特種設備的“身份證”制度,確保特種設備“從生到死”整個生命周期都有相應的安全信息記錄。同時,把特種設備安全和節能工作結合起來,突出對學校、醫院、車站、碼頭、商場、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特別是涉及民生的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等特種設備的重點監管,通過分類監管、重點監管,實現了科學監管。
過去特種設備出了事,常常是“企業責任,政府買單”。《特種設備安全法》厘清了各方職責,強化了企業的主體責任。政府部門對特種設備安全的監管,不再是保姆式包攬企業的安全責任,對事故造成的損害買單,而是警察式的監管,依法督促相關責任主體認真落實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和要求,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糾正違章。
《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向科學化、法制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由法律、法規、規章、規范和標準等5個層級構成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正式形成。
治道變革 創出一條新路來
2005年11月的北京,天氣已經充滿涼意,但對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事業來說,卻是一個充滿熱度的月份。這個月中旬,我國主辦的首次特種設備安全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特種設備安全全球性盛會。論壇上,“中國特種設備動態監督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方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歐盟、美國、羅馬尼亞、馬來西亞等多國認為這是一個創舉,對世界各國安全監管理念都有啟發,在發言中均表示將關注中國特種設備動態監管體系建設。
這并不是一個開始。事實上,在這一改革創新的成果走向世界之前,改革創新的意識早就深深地扎根于每個特種“兵”不斷進取的靈魂中,改革創新的行動和成果一直燦如星辰般引領著特種戰線的進步,推進著特種設備的治道變革。
改革推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體制不斷健全。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單一行政監察,逐步轉變為監察和檢驗雙軌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又發展為監察機構、檢驗機構和社會組織“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管理局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以后,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向構建“放、管、治”三位一體的質量安全提升新格局,建立中國特色特種設備安全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不斷邁進。
改革推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制不斷完善。隨著《特種設備安全法》的頒布,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依法治特的口號深入人心。在深入貫徹落實《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基礎上,立法、執法、普法工作協調并進,由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安全技術規范及相關標準構成的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運行保障機制不斷健全。
改革推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制不斷創新。以戰略思維和系統思想為指導,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深化行政許可改革,大力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釋放改革紅利;加快特檢機構縱向整合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檢驗機構競爭力,打造綜合實力較強的特檢集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技術優勢,創新工作思路,做好燃煤鍋爐等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管,為我國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工作的使命更加艱巨。”宋繼紅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特種設備向大型化、高參數、高風險方向發展,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深層次的矛盾和突出問題日益凸顯,比如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和監管水平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安全需求不適應、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和檢驗力量與設備快速增長的客觀需要不適應、特種設備監管方式與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節能工作的需要不適應等,必須通過加快推進改革加以解決。
為進一步推進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職能轉變,質檢總局制定了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多元共治為特征、以風險管理為主線的中國特色特種設備安全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和重大影響事件,實現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和事故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特種設備產品和服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雙重目標。
60年風雨歷程,碩果累累。總結60年的發展經驗,宋繼紅有很多體會。他說:“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改革創新。創新永無止境,要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在改革創新中實現新的發展。”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